環保自然葬,身後事少負擔

865

台灣的清明祭祖習俗,受到傳統祖先崇拜儀式影響,相信人死後靈魂仍在,因此親人去世後,需要按時祭祀,以表禮儀。不同的信仰與習俗,造就各式各樣的喪葬儀式,例如道教喪禮講究法事流程,引渡逝者升天;而風水理論認為,墳墓的形式或地理位置,以及遺骸的安葬方式會影響後代子孫的興衰。

目前,台灣主流的安葬方式為火化塔葬,將遺骸高溫火化成骨灰後,安置容器中並存放於特定空間供人追思,例如納骨塔。近年來,隨著禮俗觀念的變遷,現代人對於死亡不再充滿忌諱,也不一定執著於傳統的安葬觀念,以展現家族與逝者的地位;簡單隆重的儀式反而逐漸受到歡迎,「環保自然葬」也成為身後事的新選項。

環保自然葬指的是以火化的方式,將死者遺骸燒成骨灰、研磨成粉狀後,在政府劃定的特定區域內進行掩埋或拋灑,並不會設立永久的設施,不立碑、不造墳、也不會放進納骨塔當中;除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、節約土地資源,也讓生者以更簡約的方式追思。環保自然葬的形式,主要分為兩大類:(1)執行範圍於公墓內的樹葬、花葬與灑葬;(2)執行範圍於公墓外的植存與海葬。

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,2021年環保自然葬的成長率創下新高,相較去年同期增加34.69%,顯示新興的喪葬方式逐漸被社會大眾接受,而選擇環保自然葬也有許多優點:

  • 減少花費:環保自然葬費用比起存放於納骨塔更為經濟實惠。各縣市公立納骨塔價格2~10萬不等,某些私人納骨塔則要到數十萬、甚至百萬的費用。而環保自然葬相對便宜許多,約在幾千元至萬元不等,許多地方政府也提供補助或是免費辦理。
  • 降低污染:環保自然葬不需墳前祭祀,自然也減少傳統焚香燒金紙的污染。內政部「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」也提供線上追思的服務,讓祭祖思親不受到地域限制。
  • 環境友善:環保自然葬不設置墓塚、不立墳碑等永久設施,土地資源環保自然葬不設置墓塚、不立墳碑等永久設施,土地資源能再重複利用;種植樹木與花草維護生態,並美化景觀。

許多人會預先規劃生命的最終章,在死亡來臨之前先替自己和家人做好準備。選擇用更簡單、環保的形式來安排身後事,對摯愛的家人、對親愛的地球都能少一點負擔。


資料來源: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

 

 

你可能還喜歡